• 首页 | 编委会 | 投稿须知 | 审稿指南 | 期刊简介 | 在线下载 | 联系我们 | 论文自检 | 电子书
不同栽培模式对不同穗位籽粒填充的影响
  
DOI:
中文关键词:  冬小麦  不同穗位籽粒  灌浆过程  潜在库容  籽粒填充指数
英文关键词:
基金项目:宝鸡文理学院重点科研项目(ZK16066)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 (2015CB150402)。
作者单位
陈 炜,邓西平 (1.宝鸡文理学院 陕西省灾害监测与机理模拟重点实验室陕西 宝鸡 7210132.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 黄土高原土壤侵蚀与旱地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陕西 杨凌 712100) 
摘要点击次数: 1291
全文下载次数: 787
中文摘要:
      为探索不同栽培模式下冬小麦不同穗位籽粒灌浆过程中光合同化物填充的规律,在中国科学院长武农业生态试验站,研究了3种不同栽培模式对不同穗位籽粒灌浆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浆过程中不同穗位籽粒重量的积累呈现出“慢-快-慢”的变化趋势,不同栽培模式通过调控灌浆速率和灌浆持续时间,影响最终籽粒重量。在不同栽培模式中,由于栽培模式2(CM2)中有机肥的使用,增加了籽粒的灌浆速率并且延长了灌浆持续时间,有助于栽培模式2中单穗籽粒产量的提高;不同穗位籽粒中,由于中部籽粒有较大的潜在库容(穗粒数和籽粒体积),而下4小穗主要是由强势粒构成,而上4小穗主要是由弱势粒构成,从而导致中部籽粒的重量最高,其次为下4小穗籽粒,而上4小穗籽粒的重量最低。虽然CM2籽粒重量和潜在库容最大,但籽粒填充指数却限制了籽粒重量进一步的提高,表明在灌浆过程中光合源器官固定的光合同化物不能满足库器官对灌浆物质的需求。源端光合同化物的固定与库端光合同化物需求的不匹配,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在长武地区冬小麦源器官固定同化物能力的不足是限制该地区冬小麦高产的一个主要因素。因此,提高该地区小麦产量应结合当地的生态条件采取相应的栽培措施降低库器官对冬小麦产量提高的限制,提高籽粒灌浆过程中,光合同化物在库器官中的积累。
英文摘要:
      
查看全文  查看/发表评论  下载PDF阅读器
关闭
版权所有:  您是本站第  5832048  位访问者
主管单位:教育部 主办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地址:陕西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林校区458号
电话:029-87082550 电子邮件:snkx000@163.com
技术支持: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